尽管 AI 智能体的技术架构日趋成熟,但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多方面挑战。这些挑战可归为技术层、数据层与业务层三个类别。技术层和数据层影响AI智能体的应用深度;业务层则主要影响AI智能体的应用广度。针对这些问题,低代码平台提供了一条降低门槛、提升协同与交付效率的可行路径。
5.1 技术挑战
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AI技术仍处在高速发展中,其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都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,叠加成了AI智能体落地的技术挑战。
模型准确性不稳定:当前主流大语言模型在自然语言生成方面表现卓越,但在具体场景中容易产生事实错误的“AI幻觉”。对于涉及业务流程、数据分析、合规判断等高风险任务,准确性问题成为智能体系统的首要风险
上下文理解能力不足:复杂任务往往依赖于对业务流程、用户角色、历史操作等上下文的深度理解。若上下文注入机制不完备(如函数调用时序错误、MCP不可用等,详细参考:AI智能体的技术架构),将导致模型输出偏离意图,影响插件任务执行的正确性。
可解释性与可控性缺乏:智能体行为的不确定性对 IT 管理带来挑战。运维人员和审计人员需要理解模型为什么输出某个答案、调用了哪个插件、用了哪些数据。缺乏可解释性的系统难以获得监管与管理层的信任。
5.2 数据挑战
数据是AI的“粮食”,AI的能力本质上是大数据的能力。考虑到大多数企业的数据治理现状,数据已经成为AI智能体落地的有一个重要挑战。
数据质量参差不齐:训练样本中的语料、知识图谱、实时调用数据(如企业的术语表等)的准确性,都会影响AI智能体判断。尤其在“知识增强生成”(RAG)模式中,索引错误或文档版本不一致可能引发严重信息偏差。
隐私与合规压力加剧:在政务、金融、制造等场景中,涉及大量敏感信息。如何在智能体架构中实施数据脱敏、访问控制、审计记录等机制,是系统设计的关键点。
知识更新机制不健全:业务规则与知识体系不断演进。若知识库、能力库、插件参数等更新滞后,智能体将持续基于过时信息做出决策,影响用户体验和业务正确性。
5.3 业务挑战
引入AI智能体必然会对现有的组织工作方式和协作方式带来变革,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变革是技术之外,AI智能体落地的另一项重大挑战,甚至可能成为最主要的挑战。
需求对接成本高:AI 智能体所面对的任务往往涉及跨部门、跨系统流程,需求难以标准化,且业务人员不熟悉 AI 的能力边界,导致“想象力与现实落差”巨大,显著拉高了需求沟通的成本。
系统集成复杂:在传统 IT 系统中,新增能力通常意味着修改多个系统、开发接口、重写流程。引入AI 智能体也不例外。
组织适应性不足:AI 智能体带来的岗位变化、职责分工演变,会对组织结构与协作方式造成冲击。业务团队习惯于明确的系统功能,而智能体以“辅助者”身份介入,他们往往需要时间适应,这一点在员工平均年龄较大的传统行业中更为明显。
5.4 低代码平台是降低智能体落地门槛的关键抓手
技术的问题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来解决。
低代码平台通过可视化、组件化和配置驱动方式,能够显著缓解上述挑战,成为智能体落地的重要基础设施。具体考虑如下:
降低开发成本,加速交付周期:低代码平台具备拖拽式页面搭建、流程建模、集成向导等能力,配合预置的 AI 模型接入组件,除了能完成AI智能体编排外,还可以快速构建智能体的UI、插件适配器、上下文服务等元素,减少传统开发中繁琐的编码与调试环节
提高可维护性与透明度:作为可视化的开发和运维平台,低代码可以将AI智能体的插件调用链、上下文注入路径、知识库来源等内容以日志等结构化呈现,增强系统的可观测性与可解释性
连接业务专家与技术团队:低代码是培养业务数字化专家(具备软件工程相关知识,能够以需求方的身份深度参与到软件开发的业务侧骨干人员)的加速器,落实“业务主导”的AI智能体指导思想,让评价和使用智能体的人一起参与到构建和优化过程。部分场景下,业务数字化专家还能直接参与规则、流程的配置工作,从而实现更高效的协同,缩短智能体从原型到投产的路径
六、走出实验室,迈向业务现场
如今,AI 智能体的落地并非技术演示,而是一场系统工程。它不仅需要应对模型能力的极限、数据治理的挑战,还要协调业务流程与组织协同的多重压力。在这一过程中,低代码平台以其“开发友好 + 业务亲和”的优势,正在成为连接 AI 能力与企业真实需求的桥梁。通过降低交付门槛、提升系统透明度、增强业务共创能力等手段,低代码正在让 AI 智能体从 PoC阶段走向业务现场。
AI +低代码 | 助力轻松构建智慧化应用
AI + BI | 让数据会说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