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首页 业界区 安全 经典面试题目:二叉树遍历

经典面试题目:二叉树遍历

赵淳美 5 小时前
一、 核心定义与性质

二叉树(Binary Tree) 是一种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的树形结构。这两个子节点通常被称为左子节点右子节点
关键术语:

  • 根节点(Root): 树的顶层节点,没有父节点。
  • 叶子节点(Leaf): 没有子节点的节点。
  • 深度(Depth): 从根节点到该节点所经历的边的个数
  • 高度(Height): 从该节点到最深叶子节点所经历的边的个数。树的高度是根节点的高度。
  • 子树(Subtree): 任何一个节点及其所有后代节点也可以构成一棵二叉树,称为子树。
二、 二叉树的种类(测试关注的重点)

不同类型的二叉树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性能表现,这是测试时需要重点关注的。
类型描述测试关注点满二叉树(Full Binary Tree)每个节点都有0个或2个子节点。结构完整性测试。完全二叉树(Complete Binary Tree)除最后一层外,所有层都完全填满,且最后一层的节点都向左对齐。高效数组存储(堆结构的基础)。测试其构建和调整过程。完美二叉树(Perfect Binary Tree)所有叶子节点都在同一层,且每个非叶子节点都有两个子节点。理想情况,常用于计算树的高度和节点数关系(第k层有$2^{k-1}$个节点)。平衡二叉树(Balanced Binary Tree)任何节点的左右两个子树的高度差绝对值不超过1(AVL树)或通过算法维持平衡(红黑树)。核心!性能保证的关键。 测试插入、删除操作后是否能通过旋转等操作重新平衡,以保证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仍为O(log n)。二叉搜索树(BST, Binary Search Tree)一种有序的二叉树。对于任意节点,其左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都小于它,其右子树上所有节点的值都大于它。核心! 测试其顺序性是否在任何操作后都得以维持。测试查找、插入、删除功能。三、 遍历方式(测试用例设计的核心)

遍历是访问树中所有节点的过程。不同的遍历顺序会产生不同的输出,这是验证树结构是否正确的重要手段。
遍历方式访问顺序应用场景测试验证点前序遍历(Pre-order) -> 左 -> 右用于复制一棵树(先复制根节点)。验证树的结构是否与预期一致。中序遍历(In-order)左 -> -> 右对BST非常重要! 会以升序访问所有节点。这是测试BST是否正确实现的最重要方法。 只要中序遍历结果是升序序列,就基本证明BST的顺序性质得以保持。后序遍历(Post-order)左 -> 右 -> 用于先删除子节点再删除父节点的场景(如释放内存)。验证子树操作是否已完成。层序遍历(Level-order)从上到下,从左到右按层次处理节点。验证完全二叉树的性质,或用于寻找最短路径(如BFS)。面试题目

问题1: 二叉树遍历

给定一棵二叉树的前序遍历序列和中序遍历序列,请你求出该二叉树的后序遍历序列。
输入:
前序遍历 preorder = [3,9,20,15,7]
中序遍历 inorder = [9,3,15,20,7]
解析:

  • 前序遍历 (Preorder Traversal)遍历顺序:根节点 → 左子树 → 右子树
  • 中序遍历 (Inorder Traversal)遍历顺序:左子树 → 根节点 → 右子树
  • 后序遍历 (Postorder Traversal) 遍历顺序:左子树 → 右子树 → 根节点
答案:后序遍历:[9,15,7,20,3]
问题2: “如何测试一个二叉搜索树(BST)的实现?”


  • 基础功能验证

    • 插入与查找: 测试插入一系列值后,能否正确找到存在的值和不存在的值。
    • 删除: 覆盖三种情况:删除叶子节点、删除有一个子节点的节点、删除有两个子节点的节点。每次删除后都要验证树的结构。
    • 核心验证手段: 中序遍历。这是测试BST的‘银弹’。无论进行多少次插入或删除,只要中序遍历输出的序列是严格升序的,就能基本证明BST的核心性质——顺序性——没有被破坏。

  • 边界和异常测试

    • 操作空树
    • 插入重复值(根据需求规格说明,测试是忽略、覆盖还是报错)。
    • 插入极值(非常大或非常小的数字)。
    • 尝试删除一个不存在的节点

  • 性能测试

    • 平衡性测试: 构造随机数据和构造有序数据分别进行插入。对于有序数据,一个优质的BST(如AVL树、红黑树)应该通过自平衡操作保持树的大致平衡,确保查找效率维持在O(log n)。如果树退化成链表,性能会下降到O(n),这是一个重要的测试点。
    • 压力测试插入大量数据,验证内存使用和操作耗时是否符合预期。

  • 健壮性测试(如果适用):

    • 考虑并发环境下多个线程同时读写BST的情况,测试是否需要额外的同步机制,以及是否存在竞态条件。”


来源: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,如果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
相关推荐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