贡醮
昨天 15:28
假如天空无限延伸
本报2025年9月6日电 在星城荣誉科学奖颁发典礼结束后,一位获奖的天空科学家接受了我们的独家专访。由于他的工作性质,我们将用“Sky”代号来代指他。英文版报道将在晚些时候发布。
记者:您好,首先向您表达最热烈的祝贺与最崇高的敬意!您是否方便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眼中的天空?
Sky:当然。我眼中的天空是很多样的形象。不同的天气会带来不同的观察效果。晴空万里的澄澈、云雾漫天的浑浊、星月争辉的夜曲……从唯物主义上大致可以依据气象来划分。
然而,王国维说:“以我观物,故物皆着我之色彩”。在一个人独处时看到的天空,肯定和与人共赏所见不同;感伤时的晴空,也似乎在暗合英语中“蓝色”的一词多义。
天空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,试想,每天人类即使不见苍穹,又怎能不见“穹”顶?因此不管以怎样的面孔,天空还是亲切的、可爱的。
记者:可以看出您对天空有着非常独特的理解与感情,那么是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才促使您踏入“天空科学”这一领域吗?还是有其他的原因?
Sky:只是对天空感兴趣的话,上面的原因足以解释,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,我完全可以只去做一个天文爱好者。
有这样一个问题:如何得到一杯温度精确为 50℃ 的水?
记者:把一杯冷水放进可以调节温度的微波炉里,然后把温度调到 50℃,再加热后取出来,我能想到的大概就这样?
Sky:很正常的思路,当然,微波炉很难是准确的,相差哪怕 $10^{-9}$℃ 甚至更少,只要不是准确的 50℃,就不是我们想要的。
目前公认的做法是,把一杯 0℃ 的水烧开到 100℃,当然这两个温度值都不一定要是准确的,这样,假定温度变化是连续的,那么在烧开这一过程中,我们会有一瞬间得到温度精确为50℃的水。
但是,如果温度变化是量子化的呢?这样一来这个做法也就失效了。
我们也渴望知道,天空有多少种颜色。即使是晴空,也会有浅蓝和深蓝之分,而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,天空看起来是渐变的。倘若是渐变,我们可以认为没有两个点的颜色是完全一样的,也即,世界上有无限多种颜色。但如果颜色变化也是分立的呢?那么颜色将是可数的,也将是可以被彻底研究的。人类习惯上使用RGB颜色来研究色彩,一共可以表示 $16^6=16777216$ 种颜色。
我们直觉上感觉这不能表示完所有颜色。那么事实呢?也许还得等待进一步的研究。
记者:是否可以理解为,天空科学可以与很多其他科学领域发生关联?
Sky:是的,从我刚刚的解释应该也可见一斑。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,天空本来就是非常重要而又庞大的事物。
其实,天空科学的发展早已挣脱了“科学”的范畴,它和人文基础学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首先,在美术中避不开对天空的描绘。梵高《星月夜》为何如此经典?其对于天空的塑造可谓是神来之笔。
我们常说,“天涯”,这里的“天”从何而来?当然来自于天的辽阔。浪迹天涯,又联系上了人文……两个人再怎么样,都一定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,我们把中秋节的内涵进行扩展,就会发现,其实我们共享着天空,我们共同珍视着天空。
会不会有人说,我抬头看到天,就想起了你;会不会有人说,今天的天空因为有你在而更美?我们不得而知,但我们还是希望,在探索人类对天空的印象的基础上,能知道天空见证了人类多少故事。
记者:这么说,你们其实在做一件很浪漫的事啊!那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研究中一些有趣的成果吗?
Sky:我们发现其实幸福还是挺简单的。
在你诸事不顺的一个时刻,能走出去和人交际,意识到你们在同一天空下;或者是一个人散步,抬头看看天。但凡有这样的一个机会,情况都会好很多。
这是天空赠予我们的连结。
记者:研究中难免会有困难吧,那其中有什么遗憾吗?
Sky:天空虽说广阔无垠,但终究被地平线和自然或人文景物群所切割,使得我们很难想象我们和他人是在同一片天空下的。我们所见只是天空的一小部分。
正如我们的人际关系,我们只是广泛人群中的一个个体,当然也是无穷宇宙中的一个尘埃般的存在。我们注定会是孤独的,也即,我们头顶不会有一模一样的天空。
也许是这种不同,让天空也无能为力。
记者:好的,感谢您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!祝您今后工作顺利!
最后,记者还问道:“假如天空能够无限延伸……”还没问完,Sky就回答道:“这是我毕生的梦想,但倘若真的是如此,是不是会有人想要穷尽其一生,去眺望向那空洞的天际?”
来源: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,如果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 |
|
|
|
相关推荐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