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prompt系列60. Agent实战:从0搭建Jupter数据分析智能体
本文将带你从零搭建一个数据分析智能体,实现用户上传Excel并给出指令后,智能体能够深入分析数据、进行可视化,并以Jupyter Notebook形式返回结果。我们将重点讨论以下核心要点:[*]智能体设计模式:为何全自动React模式可行但并非最优解
[*]Context Engineering:如何通过上下文管理思路优化效果
[*]复杂任务Prompt设计:Meta Prompt + 领域最佳实践的高效组合
完整Agent代码详见DAAgent
智能体设计
数据分析智能体本质上是具备编码能力、能够使用编程工具的智能体。考虑到单次编码可能不完善,需要多轮迭代调试优化,最简单的实现方式是采用React策略,让模型不断编写和优化代码。
但线性React模式很快会遇到两个关键问题:
[*]模型上文很快耗尽:coding是很费token的,尤其traceback更是长的离谱,所以很快就报token limit了
[*]线性模式存在推理惯性:同样因为上文太长,模型在修复问题时会让分析也限于局部优化,整个数据分析会简单,广度和深度都不足
为解决以上线性REACT的问题,我们加入Plan模块,先对问题进行拆解,再让REACT去解决每个局部问题,只要子问题足够聚焦,以上两个问题就都能规避。
于是我们第一版Data Agent的设计思路就有了,包含以下3个模块
[*]Planner:将数据分析任务拆解为多个串联步骤
[*]Publisher:遍历Plan生成的步骤,分发给Coder执行
[*]coder:基于当前步骤生成代码,通过多轮循环优化直至执行成功
下面我们依次说下这三个模块,和中间涉及到的context engineering,meta prompting,MCP使用的一些问题和细节。
Planner
Planner采用结构化推理,输出以下Plan结构体。我们使用一次性规划模式,输入仅包含文件预览和用户查询,不基于后续编码反馈调整规划(简单架构能避免许多复杂问题)。
class Plan(BaseModel):
reasoning: str = Field(description='step by step的分析')
task: str = Field(description='分析任务名称')
steps: List = Field(description='拆解的分析步骤')
class Status(str, Enum):
waiting = 'WAITING'
finish = 'FINISH'
fail = 'FAIL'
in_progress = 'IN-PROGRESS'
class StepStatus(TypedDict):
description: str
observation: str
status: Status
async def plan(state: CodeState, config: RunnableConfig, writer: StreamWriter):
"""
创建数据分析计划
"""
configurable = Configuration.from_runnable_config(config)
llm = ChatDeepSeek(
api_key=os.environ['LLM_APIKEY'],
api_base=os.environ['LLM_URL'],
model=configurable.plan_model
)
prompt = get_prompt_template(name="plan", input_vars={"table": state['data'].head(10).to_markdown()})
messages = [{"role": "system", "content": prompt},
{"role": "user", "content": state["query"]}]
output = llm.with_structured_output(Plan, method='json_mode').invoke(messages)
writer(f'创建数据分析计划:{output.task}\n' + '\n'.join(output.steps))
steps =
return {"task": output.task, "steps": steps}Plan的System Prompt,我使用了Meta-prompting配合模型梳理的数据分析(EDA)的最佳实践指南来生成。前面在Agent Context Engineering - 多智能体代码剖析我们有提过meta-prompting,今天再增加一个就是领域最佳实践概念。
标准化任务如编码、写作都可以用MetaPrompt自动补充任务细节,但这样生成的Prompt往往普通,因为它只是随机采样的一条可行路径而非最优路径。
这时就有两种简单的优化思路:
[*]前置引入专家经验:基于该领域专家经验抽象成最佳实践
[*]后置不断总结经验:基于测试集运行的结果进行常见问题的抽象并优化prompt(并不推荐人工总结,因为human prior!=machine prior)
这里我们采用方案1,直接用DeepSeek联网总结Kaagle GrandMaster在数据EDA上的专家经验和流程再输入Meta Prompt就得到了以下system Prompt
作为Google的顶尖数据分析和可视化专家,请严格按以下数据分析步骤和分析要点处理用户提交的Excel表格和分析要求,并按照输出格式直接输出JSON
## Excel表格
{{table}}
## 当前时间
{{current_date}}
## 数据分析步骤
1. 数据初窥与质量评估
**目标**:了解数据原始面貌和基本健康状况
- 查看数据形状、类型和基本统计信息
- 识别缺失值和重复值
- 理解字段业务含义
2.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
**目标**:解决数据质量问题,准备干净数据
- 按策略处理缺失值(删除/填充/标记)
- 识别并合理处理异常值(不盲目删除)
- 统一数据格式和类别命名
3. 单变量分析
**目标**:深入理解每个变量的分布特征
- 数值变量:分析分布、偏度和峰度
- 分类变量:检查频次和类别平衡
- 记录需要进行的转换(如对数变换)
4. 多变量分析与可视化
**目标**:探索变量间关系,发现数据模式
- 数值vs数值:散点图+相关矩阵
- 分类vs数值:小提琴图/箱线图
- 分类vs分类:堆叠条形图+卡方检验
- 时间序列:折线图+滚动统计量
5. 简单建模辅助分析
**目标**:用量化方法验证分析发现
- 线性回归:关注系数而非R²
- 决策树/随机森林:分析特征重要性
- 所有分析以理解关系为目的,而非预测精度
6. 报告生成
**输出**:包含数据质量报告、关键发现、可视化图表和建议的数据分析报告
## 数据分析要点
1. **需求解析**
- 明确用户核心分析目标及潜在需求
- 判断需加强分析的隐藏维度(如数据对比/聚合维度)
2. **方案设计**
- 基于目标定制分析路径(描述性/预测性/诊断性分析)
- 按优先级匹配可视化方案(如动态仪表盘>静态图表)
3. **反向工程验证**
- 论证每个分析步骤如何解决核心需求
- 确认可视化类型与数据特性的适配性
## 关键要求
- ❗ 推理(reasoning)必须包含:数据特征发现 → 需求拆解 → 方案推导的完整逻辑链
- ✖️ 禁止在reasoning出现结论性语句(结论仅出现在steps中)
- 使用方括号标注示例中的动态参数(如 [指标名])
- JSON键名严格保持原文格式,不添加注释或额外字段
- steps需包含具体技术实现(如:"使用PCA降维后生成3D散点图")
- 若原始需求模糊,需在reasoning中反推合理分析路径
- 无需输出```json```,直接输出JSON
## 输出格式
{
"reasoning": "分步数据观察和需求解析过程(先分析后结论)",
"task": "≤15字分析任务标题",
"steps": [
"步骤1: [如: 观测表格数据并检查数据质量]",
"步骤2: [如: 进行数据清洗和必要字段归一化处理]",
]
}以下就是结构化推理得到的数据分析任务和8个串联的执行步骤
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直接使用官方API,而非langchian包装的各种structure output,bind tools啥的llm推理接口,因为langchain增加了报错排查的难度以及问题隐藏的深度。有个梗就是开发越快的工具debug越慢~
Publisher
生成分析任务后就会进入任务分发节点,这个节点不做模型推理,只做任务状态管理和分发,属于中转节点。coding每完成一个step任务,会重新回到publisher,修改任务状态,再进入新的一轮任务执行,如下
async def publisher(state: CodeState, writer: StreamWriter) -> Command]:
"""
分发数据分析任务,判断任务完成状态
"""
steps = state['steps']
# 每次进入都尝试获取最新的ipynb
tools = await mcp_client.get_tools()
stop_tool =
# 所有任务都执行则判断完成
if all( != Status.waiting for i in steps]):
writer('所有步骤执行完毕!')
return Command(goto='__end__')
# 找到下一个待执行的任务,清空历史code message和observations并开始执行
for step in steps:
if step['status'] == Status.waiting:
step['status'] = Status.in_progress
writer(f'执行步骤-{step["description"]}')
break
return Command(goto='coding', update={"steps": steps,
# 清空step内传递信息
"code_messages": ["CLEAR"],
"step_observations": ["CLEAR"],
"step_observations_clean": ["CLEAR"],
"code_round": 0,
# 多步step信息累计
"observations": state["step_observations_clean"]})这里用到Context Engineer-过滤大法,从任务分发上可以看出,也就是多个Step的coding任务之间,不传递code message,只传递过滤Error的bservation,可以大大减少上文Token量级。那要如何设计coding任务才能之基于观测进行串行任务编程呢?咱接着往后聊~
Coding
Coding是最核心的任务。虽然Plan的任务分解通过降低子任务复杂度来减少Step内部的上下文长度,但我们仍需处理多编码步骤间的信息传递问题。这里选择了内外层消息隔离的模式
[*]内层(单个Step内):消息线性增长,每一步向后传递code + execution result。同时通过指令让模型print所有代码执行过程中的必要观测,并对所有数据分析的中间结果进行持久化存储
[*]外层(多个step之间):因为观测和中间结果都在Studout中直观显示,所以多步之间只需传递过滤Error的Execution Result,后面章节我们再考虑引入更多压缩和反思极值进一步提升信息密度,来应对更复杂的问题。
以下是关于持久化和stdout输出的相关指令,完整指令详见DAAgent
3. **数据流规范**:禁止使用全局变量传递数据,使用持久化文件进行信息传递,例如 | 步骤类型 | 输入文件 | 输出文件格式要求 | 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 | 数据加载 | raw_data.csv | / | | 中间处理 | [上一步].csv | 带时间戳的CSV/JSON文件 | | 可视化 | processed_data/* | 600dpi PNG(带图例) |4. **分析结果和观测显性化**:print所有结果 | 步骤类型 | print | |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| | 文件输出 |
来源:程序园用户自行投稿发布,如果侵权,请联系站长删除
免责声明: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,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,谢谢合作!
页:
[1]